|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题研究 |
小学语文承受不了政治教育之重 作者:刘海霞 文章来源:红网 |
编辑日期:2010-10-25 作者/编辑:沈孝永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
|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发布会在杭州晓风书店举行,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对目前使用最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进行了点评,认为存在“四大缺失”,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
该书的主要作者蔡朝阳曾邀我参加发布会,因故没去,但去听了9日在绍兴南方书店举行的郭初阳的讲座。本来我是认同他们的会诊结果的,待听了讲座后,我发表了不同意见,以为他们的会诊并没切准三套教材的病灶。初阳在讲座的最后,提到了一个隐蔽课程问题,即三套教材大量地引进了有关旨在意识形态灌输的文本,并以人教版为例,通过幻灯片逐一念出每一册所选的此类课文,十二册共计46篇,平均每册四篇,涉及毛泽东的有七篇。并说,经过这样六年的教育,有两点突出的成果:其一是问学生最推崇的人是谁,学生答“毛泽东”;其二是在一系列战争故事和暴力教育中,传递了对于日本人的仇恨。
从《中国青年报》同一天刊发的对人教版第十套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之一蒯福棣的专访中可知,此类课文对学生的影响很深,且深受学生欢迎。蒯福棣从学生的回信里,摘录了这样的话:“《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特别感人,一读就想流泪,好像自己也去送总理”;“《倔强的小红军》中的小红军和我们年龄差不多,我们很敬佩他这种舍己为人的品德”等等。蒯主编借此说明他们很尊重学生的反馈,随时对教材进行“挖改”,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得之意。
韩国教授高英根在研究大陆中小学生政治社会化课题中认为,“大陆中小学教育制度下,任何一门课的教材都会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政治教育的意义,即通过每门教材使中小学生形成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此乃教材编写的一大原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保证入选的篇目数量。但要找如此之多的经典文本谈何容易,于是只能靠编撰与虚构(如《陈毅探母》,我甚至怀疑《倔强的小红军》也系编撰),或者来个滥竽充数,将一些非经典的描述领袖和英雄人物事迹的文章也选入。这才导致“四大缺失”。
我同意郭初阳的判断,随着多次教科书的修改,语文教科书作为年青一代的政治手册功能已略有淡化,然而问题依然很严重,尤其是小学语文教科书。那么,小学语文教材到底有无必要选编如此之多的旨在意识形态灌输的文本?我的意见是,不必那么多,应酌量减少。这得从小学语文的功能说起。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最基本的功能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遣字造句及作文,其次才是落实文以载道的功能。但这个“道”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呢?我认为除了共产主义、英雄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之外,更应关注公民常识、人格修为、品德培养及有关普世价值等方面的内容,一句话,回归常识,为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现在的问题是,小学语文教材承载的“道”太宏大,太高尚,太沉重了,只怕小学生承受不起。试想,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大字不识几个,就要教育他们发扬小红军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这不是强人所难吗?他们最需要接受的是启蒙教育,如古人教三字经、弟子规那样,教会他们不闯红绿灯、不随地吐痰、尊敬师长和父母、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等公民常识即可,质言之,即重在教会他们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文明人,而不必急着把他们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