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班干部图 武全旭
最近,浙江一所小学网上投票选大队委,竞选者为了拉票绞尽脑汁、花样百出,演讲、海报一样都不少,有的甚至动用了海外关系。结果当选者独揽7万多票,而这个学校总共才有1100多名学生。这一出弄虚作假的闹剧让人不由忧心,孩子们从小就这样被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小干部 “好处”多
“警惕中小学班干部的‘贿选’现象”、“腐败风气从校园开始,班干部选举拉帮结派”、“廉洁,从公正评选班干部开始”……只要上网搜索相关词条,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有关对中小学学生干部遴选方式和程序的质疑。
在中小学里当学生干部有什么“好处”?小干部又能在校园里行使哪些“职权”呢?他们的职责与权利能划等号吗?由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国内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显示,同学们对身边的小干部“权力”还是十分看重的。大家认为,学生干部所拥有的“权利”,按行使有效性的大小依次为:任务分配权(集体劳动时,班干部给同学们安排任务)、决策权(班干部决定班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人员调动权(学校文艺会演时,班干部指派同学参加)、惩罚权(同学违反纪律且不听劝告,班干部自行采取惩罚)、优先获得荣誉权(在评优时,同等条件下,班干部可优先获得荣誉)。
更直接的利益是,学生干部还能在升学考时成为加分优惠的最大赢家。以本市的中考为例,市级先进对象(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长、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可获加5分,尽管区县级先进对象不再加分,但仍可在“提前录取”批次由学校优先推荐。而在高考(论坛)时,高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获加20分,区县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可获加10分。
平常心 为大家
正是看到了学生干部如此实惠的既得利益,因此,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和班级里,小干部的上岗竞争就显得十分激烈了。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小薛说起了班里一次选举中的不正常现象,“班上一名同学很明显不符合班干部的条件,但他的父亲好像很有实力,老师硬是任命这名学生为副班长。同学们也不甘示弱, 向老师充分列举了这名同学的不合格之处,最后老师只得收回了任命。”还有一些小学生,为了拉选票,给同班同学送礼物、糖果,甚至还许诺:“如果我当上了班长,就让你做**委员。”
复旦万科实验学校班主任老师邓孜畅说,班级里许多同学都有当小干部的意愿,所以就每天安排了值日班长,大家轮流管理班级。“作为家长来说,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要善于引导和教育孩子,做小干部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别人,为大家服务,并不只是得到一份额外的荣誉。”
自身强 树威信
“学生会主席——每个学生都会当的主席。”“班干部——别人干个个不行,让我干还不高兴干的一种职位。”“纪律委员——叫人不要讲话,自己却拼命讲话的人。”“生活委员——只会开口要钱的人。”“体育委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学习委员——催交作业、助纣为虐的人。”……不知从从何时起,学生干部成了“校园魔鬼词典”调侃的对象。显然,学生干部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已经打了不小的折扣。
市南中学副校长田欣说,如果一定要说学生干部群体还存在着哪些问题,不妨换个角度来考量一番,那就是学校有没有真正提供合适的机会、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干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并逐渐克服身上存在问题,提高能力和素养。“总体上来说,学生干部在同学们中的威信还是很高的。老师在挑选学生干部的时候,也会考量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威信等因素。” 记者 王蔚
市人大代表柏万青建议——
应当变革小干部产生模式
上海明星老娘舅、市人大代表柏万青曾经在市人代会上提交了一份书面建议,希望重视中小学班干部产生过程中的“腐败”现象。“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当上班干部,不惜向班主任送钱送物,那些得到好处的老师选举时便为该生摇大旗拉选票。”柏阿姨担忧地表示,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教育很不利,使他们从小就受官本位的影响。她建议,可以改变一下班干部的产生方式,比如轮流担任,或者由学生背靠背选举。
柏阿姨还建议说,少先队员在校外不一定要佩戴“干部标志”,有任务时戴,日常不必戴,这也体现了一种公平。
让更多学生参与管理 体验付出快乐,沪上学校各出招
竞选一天完成海报必须DIY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班干部”的确听上去很美。但是,在老师眼中,班干部并不应该和权力划等号,它的内涵是奉献、义务和责任感。如何通过干部选举,让学生意识到这点,沪上一些学校出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做法。
“飞行”选举,展示真实能力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坦言,前几年,确实有一些不好的苗头在学生和家长中滋生——候选队员开展热闹的拉票活动,请同学们吃东西、到家里玩;家长在孩子参加竞选演讲前精心撰写演讲稿,一遍遍模拟练习,结果,一些以“原生态”出场的候选者尽管平时能力很强,但在最终PK中败下阵来。
为了引导候选人展示最真实的一面,从2007年起,学校在少先队各项选举中实行“清风一日选”制度,从宣布参选到各班推选候选人,从准备演讲到在全校同学面前进行风采展示,从全校学生投票到宣布选举结果,所有的程序都在一天内完成。家委会也参与监督工作。竞选大队委员的孩子还必须现场回答队史知识并抽题对一些校园现象进行分析,全靠平日积累。
几年下来,一批真正有能力的孩子脱颖而出。在吴蓉瑾看来,班干部选举是廉洁教育的开端。让她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在演讲中不再抒发要当“领头羊”的雄心,开始朴实地说,“我愿意当一头小黄牛,为大家服务。”
当小干部,要受更多“委屈”
“孩子们怎么看待班干部的责任,跟老师的引导很有关系。”蓬莱路第二小学三(1)班班主任邱佳告诉记者,在她的班级,学生们都知道,要当小干部,就要学会“受委屈”,因为如果小干部和普通同学产生了争执,无论谁有理,小干部受到的批评总是更多。“要跟学生反复强调,一根杠杠就是一份责任,杠杠越多,责任越大,要更加以身作则。”邱老师觉得,为了避免孩子因为小小的虚荣心而产生“官瘾”,在对小干部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每个孩子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特长的地方,都有展示的舞台。
她介绍,和大部分学校一样,蓬二小在大、中、小队委员竞选时,均采取竞选制。大队委员需要在全校公开演讲,曾经有家长为孩子大量耗资,制作精美海报,堪比“选秀”。后来,学校明确规定,每个孩子介绍自己的海报不得超过一张A4纸大小,必须由孩子自己DIY完成。
劳动委员,特别授予金牌
没有文艺委员听上去光鲜,没有组织委员听上去威风,没有学习委员听上去“专业”,在很多学生心中,“劳动委员”总和苦、累、枯燥等词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西南位育中学,每学期都要评选一个重要奖项——“金牌劳动委员”。这也是所有“委员”中唯一能获得金牌的“委员”。该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金琪透露,“金牌劳动委员”在校三好、优秀干部评选中,还能获得额外加分。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每个岗位只有分工的差别,没有高低之分,都是为同学们服务,并且对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都是考验。劳动委员每天要组织同学清扫教室,参加全校卫生评比,监督校园环境卫生情况,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是无法胜任的。
金琪介绍,为了提升更多学生的服务意识,除了小干部队伍,学校还设置了诸如环保员、节能员等各种“单项岗位”,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也分享付出的快乐。 本报记者 陆梓华(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