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杨店小学 王 立 平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郭沫若先生说:“对于言语的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感,笔者作如下尝试:
一、比 较、感 悟
比较、揣摩词语的表现力,感受课文中语言的细腻、精炼、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如《狼牙山五壮士》:“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屹立”一词,我采用词语替换的方式,用“站立”“挺立”,让学生比较。经过仔细推敲,学生们悟出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准确:“站立”只是一种姿势,“挺立”也不能体现五壮士的高大形象和内在品质,惟有“屹立”才能准确的勾画出一幅大理石般的英雄群雕,充分展现他们视死如归、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再如《船长》:“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屹立”突出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犹如铁铸一般的高大形象,同样不可替换。通过比较,学生们的语感油然而生。
二、联 系、诱 发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课文《黄继光》中有一句话:“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力,艰难的挪动着自己的身体。”这里的“挪动”,单靠字典上的解释,很难让学生产生语感。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搬重物时的感觉,诱发学生的生活积累,脑海中迸现黄继光坚强不屈的伟大形象,产生了敏锐的语感。课文《最后的姿势》:“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抓住谭老师的三个动作“拉、撑、护”,让学生想象当时的背景及将产生的后果,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形成定格。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经验越多,语感就越深切。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情感经验去感悟,从而诱发语感。
三、想 象、激 活
启发学生想象,可以把抽象的文字活化成鲜明的形象,有助于语感的形成。如《军神》: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我让学生抓住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刘伯承忍受的疼痛是何等的剧烈,刘伯承的意志是何等的刚强,从而感受到刘伯承伟大的人格力量。课文《穷人》最后:“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个结尾耐人寻味。为了激发语感,我才用了续写的形式:“桑娜拉开帐子以后,······”,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一位同学说:“渔夫伸出粗壮的大手,抚摸着两个孩子的小脑袋,喃喃地说:‘多可怜的孩子啊!再苦再累,我也要把你们拉扯大!’”学生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渔夫和桑娜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形成了强烈的语感。
四、入 境、体 验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去体验、感受,也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课文《跳水》写了孩子为了从猴子手中夺回帽子而爬上轮船最高的横木上,一失足便会摔得粉身碎骨;人们紧张的注视着他。我在教学时,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入情入境的范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中。当读到孩子危险的处境时,有个学生激动地说:“太危险了,我甚至连气都不敢喘了!”当读到船长用跳水的方法救了孩子时,学生们才松了一口气,由衷地敬佩这位船长临危不乱、急中生智,也悟出了作者没有花更多的笔墨去写跳水,却用“跳水”为题的妙处。再如《桂花雨》:“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并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从“香飘十里”、“浸”等词语中感受桂花的新鲜、香味的迷人。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就会真切,语感自然产生。
五、激 情、生 成
课本中的许多课文感情色彩浓,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就会与作者或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生发出强烈的语感。课文《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句式整齐,情感充沛。教学时我在让学生充分了解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同时,重点指导朗读,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抒发人们的深情。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内涵逐渐生成:小平同志及其丰功伟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光辉形象不可磨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写道:“第二天清早,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我在教学时,先做表情朗读,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品读,体味情感。学生们说:“小女孩是带着满腔希望死去的,死在富人们围着火炉饱尝烤鹅美味的大年夜。她死的太惨了!读到这里谁能不落泪呢?”很明显,学生与作品产生了情感共鸣,强烈的语感也就生成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重点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生成语感的方法,体验语感生成过程中的“阅读快乐”,与文本文字及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与作品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苦同乐,为完成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沈孝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