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杨店小学 许乃珍
2011年11月11日至13日,我有幸来合肥安医大体育馆,参加了“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 这实在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大师们的课堂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充盈着我,连日工作的疲惫和旅途的劳顿被一扫而光。各位专家的精彩课堂震撼着我,教学理念令我耳目一新,他们的教育智慧让我大开眼界。此次我与崔峦、王崧舟、李卫东、盛新凤等小学界的大师们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崔峦教授的学术报告《语文课程改革》及现场点评铿锵有力、含哲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情深意浓,极具感染力; “扎实生动、朴实精巧”的李卫东老师,为我们展示了阅读课《跨越百年的美丽》;盛新凤老师展示的是绘本教材观摩课《最想做的事》。语言亲切、教态大方、设计精巧、策略得当。听她的课如沐春风、如遇甘霖,是一种柔美的享受。四位大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拓展,详实的课内外资料,开发课程资源,灵动体态语言、精巧的评价语言,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聆听名师课堂,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让我感触很深,于是提笔记下
一、重视朗读中感悟
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它的不少内容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文课应以读为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文本,在读中感悟文本,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一句话,在读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并以朗读来表达所体验与感悟到的,“情动于中,而声传于外”。重点句子反复读,通过大量的读不同方式的读来体会句子内涵,进而理解情感。
例如:在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望月》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亮洒落在长江里……流动在江水中……江两岸……在江天交界处……月光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1)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齐读、轻轻地、柔柔地读。
(3)面对天江月色,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4)配乐朗读。
(5)让学生迅速捕捉含有“江”的词,把它们画下来。
(6)师生合作读。
A、师读含“江”的字词,生读其他。
B、生读含“江”的字词,师读其他。
(7)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江于月能分开吗?(月亮、月光、月色都融入到了江水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同时融入到这美如仙境的江边,再一次的配乐朗读。借着好听的背景音乐,循着老师激情的语调,在回环往复诵读中,孩子们玩赏了一回眼前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
又如:盛新凤老师采用师生共读,整体感知,快速提取重要信息。《最想做的事》这本书篇幅很长且意蕴丰富。她采取入境的师生对读方式、完成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之后,提了一个问题“读完故事,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心愿了吗?他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实现了吗?这个故事,有许多直接表达“我”要学会阅读的愿望。快速浏览提取重要信息。“四两拨千斤,”品读赏析的触角直接指向了文本的中心句:
“我最想做的事是学会阅读”
“但是我在意的不是这种痛,我想到的是心里对阅读的渴望”
“我想学会阅读——这个想法就想鱼一样,在我脑子里游来游去,我愿意想多久就想多久”……这些点睛的句子都是成功的心理描写。统览全篇,故事的感人至深不是由于情节的波折,而是心理描写的生动鲜活。盛老师带着学生们细细品读这些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懂了文中的那个小男孩热切的渴望,也就润物无声地体味了这一文本最大的“言语形式”。
二、关注学习方法渗透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注重知识的迁移。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望月》中,课堂拓展紧扣“写月”而展开。为此,王老师进行了二度创作,通过尽赏各路名家之月,“望”出月之异同,那可谓是“望月不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盛新凤老师在《最想做的事》的课堂中,聚焦细节,图文对照,引导学生读懂言外之意、画外之音的方法。如:文中的小布克对阅读强烈的渴望心理是这个绘本清晰可见的“线”,那么文与画中含蓄生动的细节,则是这个绘本别具慧心的“点”。盛老师带着孩子们捋清了“线”,接着再聚焦了“点”。针对学情,盛老师特别指导了对于“青蛙”的理解:为什么他把青蛙抓得紧紧的?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什么时候你这种愿望会扭来扭去逃走?以图助文,理解言外之意:他抓紧的不仅是“扭来扭去想要逃走”的青蛙,更是他心中跃跃欲动的梦想与渴望啊。阅读的渴望是因为他想要了解书里藏着的秘密,那秘密会开启他人生的窗子,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盛老师还引导学生聚焦识字后的喜悦又一细节,“他教给我唱这首歌……我得救了。”你觉得这句话写出了什么?以图助文,理解布克学会阅读以后的快乐,体会阅读的意义和幸福。
三、注重学生课堂练笔
在名师的语文课堂上不难发现,小练笔已悄悄成了语文课的一部分,或在文本空白处,或在情感升华处,小练笔的恰当运用,使语文课更加丰富,也使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有了更高地层次。
如:在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望月》中,王老师用充满磁性与厚重的声音带领学生走进《望月》,课堂上王老师以课堂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望月》的写作思路:先写江中月,再写诗中月,后写心中月;学生跟随王老师体会文中写“江中月”的观察顺序,思考揣摩“诗中月”中各位诗人看到月亮后表达的各种情感,回忆感悟“心中月”带来的童年快乐。在学生们用心体会着作者赵丽宏写作思路的巧妙时,王老师列举了作家贾平凹《月迹》、斯妤《小窗日记》描写月亮的片段让学生观察后进行仿写,恰到好处。随后,孩子们现场写月,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写出了优美的片断,那月,似“笼着轻纱的梦”,似“闻着芙蓉花的香”,博得了听课老师一阵阵的掌声。
又如:盛新凤上的《最想做的事》故事中的男孩迷上那些“符号”,那些“叫做字母的东西”,是因为他相信书里藏着“秘密”。他知道阅读会给他带来尊重,使他的生命充盈而美丽。这时盛老师巧妙利用绘本的空白页,它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让你设计空白页,你想画上点什么?写下些什么?让学生交流设计思路。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交流语言十分精彩,实现了读写迁移。
四、注意多元课堂评价
新课程提倡要保护孩子的创新能力及发表自己内心想法的权利。因此很多时候,面对孩子们的回答,我们经常是一味地称赞,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直接让学生坐下。这次我看到了名师的课堂,对学生实实在在出现的错误亦给予了中肯的指正。我想,他们对孩子们的精彩、频频称赞这点误区我们应该走出来,一味地称赞其实并不是最好的。称赞也应该像这些名师一样,真正说出称赞的理由来,好在哪里,而不是一种口号性或是口头性的称赞。开放的课堂呼唤多元化的,恰如其分的、充满个性的评价语言。
两天的观摩学习紧张而充实,其中承载了太多的经典。名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堂教学无穷的魅力,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将引领着我一路向前!名师们的教学素养虽难以企及,但我会上下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