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基本标准
安徽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基本标准
(试行)
安徽省教育厅 二〇一四年一月
说 明 1.根据《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另文印发)的要求,为保障“三通两平台”顺利推进,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基本标准。本基本标准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校。 2.基本标准规定了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校园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等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应用能力建设及长效机制,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中小学科学规范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3.基本标准在“配备要求”栏目中设置了“基本”和“选配”两个选项,“基本”项为标准的基本要求,“选配”项供有条件的学校选择配置,不做硬性要求。如学校已配备“选配”项中与“基本”项功能相近的设备,则对应“基本”项的设备原则上不再要求配备。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配备性能先进的设备。 4.基本标准中的学校规模按照完全小学6、12、24、36个班及以上,每班不超出46人;初级中学12、24、36、48个班及以上,每班不超出50人计算;高级中学12、24、36、48班及以上,每班不超出56人计算;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分别参照对应学段标准执行。各地在配备设备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班数和班额作相应调整,但配备比例不能低于标准要求。标准中对某些设备的配备数量规定了范围,其中下限数量为基本要求,上限数量为规划要求,各地可根据经济条件和学校实际逐步配置。 目 录 一、基础设备设施............................................ 4 1.校园网络.................................................... 4 2.多媒体教室.................................................. 5 3.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 6 4.教师计算机.................................................. 7 5.电子备课室.................................................. 8 6.其他信息化设备设施.........................................8 二、应用软件与教学资源......................................10 1.应用软件................................................... 10 2.教学资源................................................... 11 三、应用能力...................................................13 四、长效机制............................................. 13
一、基础设备设施 1.校园网络 校园网络是指在学校范围内,以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为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等教育活动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一般包含网络接入设备、网络交换设备、网络安全设备、服务器(或虚拟服务器)、综合布线系统等硬件设施和一定的应用软件资源等。校园网络须覆盖所有教室、办公室和其他主要教学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应实现校园内网络全覆盖。网络综合布线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校园内网络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连接,并接入互联网。
序号 |
配置内容 |
规格要求 |
单位 |
数量 |
配备要求 |
备注 |
基本 |
选配 |
1 |
互联网接入总带宽 |
教学点≥4M,完全小学、中心学校、初中≥10M,高中≥30M。 |
|
|
√ |
|
带宽以满足学校信息化应用需求为依据,保证日常浏览、下载、视频观看 等访问达到流畅的效果。 |
教学点、完全小学≥10M,中心学校、初中≥30M,高中≥50M;有条件的学校力争达到100M。 |
|
|
|
√ |
具备光纤接入条件的学校,宜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实现光纤到学校。 |
|
|
√ |
|
2 |
网络架构 |
1.二层交换架构:网络信息点接入所有教室、办公室等主要教学场所,并有一定的冗余。桌面带宽≥100Mbps,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学校。 2.三层交换架构:网络信息点接入所有教室和办公室等主要教学场所。主干采用光纤,到桌面带宽≥100Mbps,学校所有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按照教学、办公、后勤等业务功能和区域分布分别组成各业务子网,核心(汇聚)交换机为三层千兆以上交换机,支持VLAN。适用于规模较大、校舍分布较广的学校。 |
套 |
1 |
√ |
|
学校可根据规模、校舍分布、业务发展需要,选择二层或三层网络交换架构,也可选择无线局域网作为校园网主要传输网络或辅助传输网络;网络布线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支持互联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 |
无线网络:通过无线网络技术组网或作为有线校园网的补充,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 |
套 |
1 |
|
√ |
3 |
网络 设备 |
学校必须具有基本的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安全网关、设备专用机柜、设备间等(教学点、村小:接入交换机、网关、设备专用机柜)。 |
套 |
1 |
√ |
|
根据需要合理配置, 中心机房及设备间设备安装、防护措施等符合相关标准。 |
学校必须具有基本的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机柜、设备间等。 |
套 |
1 |
|
√ |
4 |
应用服务器 |
根据校园信息化管理和应用需要,合理配置数量和性能参数;可为虚拟机或云主机。 |
台 |
≥1 |
√ |
|
5 |
数据存储 |
根据校园信息化应用需要,配置一定容量的存储设备;可为云存储。 |
台 |
≥1 |
|
√ |
6 |
工具软件 |
上网行为管理或上网日志系统:网内用户互联网访问日志记录保存时间要满足当地公安网监部门要求。 |
|
|
√ |
|
|
网管软件:满足校园内网络监控和管理需要。 |
|
|
|
√ |
|
防病毒软件(网络版):用户数满足网内用户需要,支持在线升级。 |
|
|
√ |
|
|
2.多媒体教室(含班级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室是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具备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都应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应优先为班级教室配备。应有100Mbps(及以上)网络接口并有冗余或无线网络覆盖。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般包括音频扩音系统、视频显示系统、设备控制系统、多媒体讲台、计算机及教学软件等。具体配备标准如下:
序号 |
配置内容 |
规格要求 |
单位 |
数量 |
配备要求 |
备注 |
基本 |
选配 |
1 |
多媒体教学终端设备 |
台式或便携式计算机:接入网络,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获取、播放、编辑加工、人机互动等 |
台 |
从所列2类设备中选配1台 |
√ |
|
|
云终端:接入联网服务器,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获取、播放、编辑加工、人机互动等 |
2 |
显示设备 |
交互式电视机类:具有电视机、电子白板的功能 |
台 |
从所列三类设备中选配1台(套) |
√ |
|
|
投影机类:短焦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80英寸以上),带AV、VGA等接口,具有交互功能 |
套 |
长焦投影机+幕布或大尺寸显示设备 |
套 |
3 |
中央控制器 |
具有投影机电源控制、VGA/AV多路分配等功能 |
台 |
1 |
|
√ |
|
4 |
多媒体讲台 |
内嵌中央控制器,可放置计算机、实物展台等多媒体教学设备,配锁。 |
台 |
1 |
|
√ |
|
5 |
扩音系统 |
常规教室采用多媒体有源音箱扩音,只对多媒体设备信号进行扩音,而不需要对教师的人声进行扩音。 |
套 |
1 |
|
√ |
|
采用多媒体教室扩音系统,完成对多媒体课件及教师授课人声进行扩音。 |
套 |
|
|
√ |
适用于60人以上或面积较大的教室。 |
6 |
视频展台 |
用于胶片和实物投影,具有自动/手动对焦、文本/图像切换等功能。 |
台 |
1 |
|
√ |
|
7 |
教学软件 |
支持教师课堂教学的软件平台或客户端,实现资源的调取、共享、交互等应用功能。 |
套 |
1 |
√ |
|
|
3.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 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是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综合实践教育等的信息化活动场所,要求开课人手一机、互联互通、支持多种信息化资源应用。到2016年,小学、初中生机比不低于10:1,高中生机比不低于8:1,到2020年,生机比力争不低于6:1;教学点根据需要配备适量的学生用计算机。具体配备标准如下表:
序号 |
学校类别 |
数量 |
单位 |
配备要求 |
备注 |
6-12个班 |
12-24个班 |
24-36个班 |
36个-48班及以上 |
基本 |
选配 |
1 |
小学 |
1-2 |
2-3 |
3-5 |
4-6 |
套 |
46台学生计算机(配耳麦,有系统恢复还原功能),1台教师计算机,二层智能交换机,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大于50用户),组成局域网。 |
1.多媒体讲台; 2.网络版系统还原软件; 3.扩音系统; 4.视频展台; 5.录课软件; 6.支持数字语音教学; 7.以千兆光纤接入校园网,能访问互联网
|
1.学校班级数与标准所列班数不一致的,可按标准中的班级数与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数的比例核算配备,配备比例不得低于标准要求。 2.每套教室的计算机数量可根据实际班额调整,适当配备一定数量的备用计算机。
|
2 |
初中 |
1-2 |
2-3 |
3-5 |
4-6 |
套 |
50台学生计算机(配耳麦,有系统恢复还原功能),1台教师计算机,二层智能交换机,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大于55用户),组成局域网。 |
3 |
高中 |
2-3 |
2-4 |
3-6 |
5-8 |
套 |
56台学生计算机(配耳麦,有系统恢复功能),1台教师计算机,二层智能交换机,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大于60用户),组成局域网。 |
|
|
|
|
|
|
|
|
|
|
4.教师计算机 到2016年,城区、县镇学校及中心校师机比不低于1:1,其他学校师机比不低于2:1;到2020年,师机比不低于 1:1;教学点根据需要配备适量的教师用计算机。
序号 |
配置内容 |
规格要求 |
单位 |
数量 |
配备要求 |
备注 |
基本 |
选配 |
1 |
教师用计算机 |
城区、县镇学校和中心校学校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其他学校不低于两人一台。 |
|
|
√ |
|
|
实现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基础上,以教研组等为单位配备适量笔记本电脑,满足随时随地备授课和进行教学管理的需要。 |
|
|
|
√ |
|
5.电子备课室 建设电子备课室,为满足学科教师网络条件下备授课或学校开展集体备课的需要。
序号 |
配置内容 |
规格要求 |
单位 |
数量 |
配备要求 |
备注 |
基本 |
选配 |
1 |
电子备课室 |
配备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及必需的高配置计算机等备课常用电子设备。 |
间 |
1 |
√ |
|
电子备课室计算机能便捷访问调用网络资源。 |
满足学科教师备授课需要。每 80个教师至少配备1个电子备课室,电子备课室至少配备 20 台计算机,配备相应的备课系统。 |
套 |
1 |
|
√ |
6.其他信息化设施 其他信息化设施是指除了学校经常用到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教师计算机、电子备课室等以外的各种信息化环境。这些信息化环境不一定都要单独建设专用场所或教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在已有的教室内通过增添设备或软件,实现其应有的功能。
序号 |
配置内容 |
功能要求 |
单位 |
数量 |
配备要求 |
备注 |
基本 |
选配 |
1 |
语音教室 |
小学46座、初学50座、高中56座,用于学生口语和听力训练,具有辅助语言教学软件,新建应配备数字语音室,可与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合一。 |
间 |
≥1 |
|
√ |
根据教学和管理需要逐步配置。语音教室座位数可根据实际班额进行调整,适当配备一定数量的备用座位。 |
2 |
课堂教学录播系统 |
用于精品课程录制、教学评测、教学研讨等,配备设备包括:录播主机、录播编辑管理系统、教师和学生摄像机、板书及场景摄像机、音频拾音和处理系统、图像跟踪系统等。 |
间 |
≥1 |
|
√ |
3 |
电子阅览室 |
应配有一定数量的正版电子图书和期刊(包括文献、期刊、论文、报纸、工具书、教学专用书籍等),集图书阅览、资料交流分享、咨询、培训、服务为一体,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上网、查阅资料等服务。配备设备包括一定数量的阅览终端、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 |
间 |
≥1 |
|
√ |
4 |
在线课堂教室 |
采取中心校覆盖教学点模式或者同城示范模式。在中心校或优质学校建设“主讲教室”,在教学点或接收端学校建设“听课教室”,通过网络和在线课堂系统实现主讲教师授课实时向数个接收学校推送,并实时双向互动。主讲教室建议10M以上带宽接入,听课教室建议4M以上带宽接入(条件较好地区采取光纤接入,偏远地区可采取ADSL方式接入)。包括硬件设备和在线课堂支撑软件。 |
|
每个主讲教室(听课教室)1套 |
|
√ |
5 |
校园电视系统 |
覆盖校园所有建筑物,实现电视、视频播放和视频直播。有条件的学校可建校园演播室,新建可与校园网多网合一。 |
套 |
1 |
|
√ |
6 |
校园广播系统 |
校园有线或无线广播,覆盖校园,实现语音播放,新建的可与校园网多网合一。 |
套 |
1 |
√ |
|
7 |
校园监控系统 |
利用监控设备对学校场所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管理和监控,标清或高清,新建应与校园网多网合一,可对摄像机、云台远程控制,设置报警与联动,对监控内容进行数字录像、储存、编辑、检索和回放。 |
套 |
1 |
√ |
|
8 |
校园通讯系统 |
配有够用的办公电话,满足校园教育教学办公通讯需要。 |
套 |
|
√ |
|
9 |
一卡通系统 |
采用“一卡通”系统。在身份识别、校园服务等方面,为学生校园生活提供便利。 |
|
|
|
√ |
有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必配,其他学校选配。 |
10 |
移动学习终端教室 |
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和软件获取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势,既可以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求,又方便学科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组织学生开展自主、交互、合作式学习,开展灵活高效的分层教学及课内外移动教学等。 |
|
若干 |
|
√ |
|
二、应用软件与教学资源 1.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在校园网络基础上,通过整合和应用各类校园数字信息,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数字化,构建数字化校园的各类软件系统。校园应用系统要统一标准、数据共享。校园应用系统软件配备标准如下表:
序号 |
配置内容 |
规格要求 |
单位 |
数量 |
配备要求 |
备注 |
基本 |
选配 |
1 |
校园信息门户 |
学校教学管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动态网站,有独立域名,安全可靠 。统一门户、统一集成、统一认证,实现单点登录。可通过网站群或省级平台机构空间定制。 |
个 |
1 |
√ |
|
|
2 |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业务系统 |
由国家和省统一规划建设的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中小学学籍管理、教职工信息管理、学前教育信息管理、校舍管理、教育装备管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综合管理、数字化校园状态监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教育科研应用与管理、教育经费统计、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学校课程管理等。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配置应用。 |
套 |
1 |
√ |
|
1.系统建设要遵循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 2.个性化业务系统应实现横向关联,与上级平台纵向贯通。 |
校内个性化管理应用软件,包括办公OA、校园一卡通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交互式多媒体教育软件等,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数据共享,使用正版。可依托省级平台构建部署。自建业务系统应实现与上级业务系统互联互通,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
套 |
1 |
|
√ |
3 |
网络学习空间平台 |
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师、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的一个网络化的社交平台。实现基于空间的资源汇聚、推送、再生、获取、评价等,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的网络互动提供支撑。 |
|
|
√ |
|
|
依托省级平台开通机构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家长空间等,并基于空间实现教育管理,开展教学教研和学生自主学习及家校交流等活动。 |
|
|
√ |
|
|
2.教学资源 建立校本资源,通过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交换和共享,保证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资源和应用有序推进,校本优质资源便捷上传,为课堂教学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序号 |
配置内容 |
规格要求 |
单位 |
数量 |
配备要求 |
备注 |
基本 |
选配 |
1 |
资源管理系统 |
建成一个标准统一,符合国家规范,全面支持国家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为学校教育提供基础资源建设、管理、应用、共享,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等综合性软件。具有上传、下载、检索、评价、审核、统计等功能。可依托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构建部署,自建的资源管理系统要支持与上级平台无缝平滑对接。 |
套 |
1 |
|
√ |
教学资源库系统建设要符合教育资源建设国家标准,依托省级平台提供资源平台的,可不单独配备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 |
2 |
网络教学系统 |
具有支持多学习模式、在线测试、学习记录跟踪、可视化统计分析功能。 |
套 |
1 |
√ |
|
|
3 |
教学评价系统 |
具有在线组题、组卷和学习档案袋功能;具有评价指标在线设计和评价、多维比较和评价报告生成功能。 |
套 |
1 |
√ |
|
支持的用户并发数不少于全校人数的10%。 |
4 |
同步课堂系统 |
具有课堂录制和回放、交互式电子白板、协同浏览和文档、屏幕共享功能。 |
套 |
1 |
|
√ |
支持同时开设30个以上同步课堂。 |
5 |
专业发展系统 |
具有教案共享、视频点播、教师专业发展评测和培训资源管理功能。 |
套 |
1 |
√ |
|
支持的用户并发数不少于全校教师人数的20%。 |
6 |
备课教研系统 |
具有各学科配套数字备课资源;具有课件共享、教案协同编写及教案、素材库管理功能,具有学科符号、公式、图标、实验仪器等编辑功能;具有课题管理功能;具有在线交流功能。 |
套 |
1 |
√ |
|
支持的用户并发数不少于全校教师人数的20%。 |
7 |
文化生活系统 |
具有校园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及节目监控功能;能发布文体活动信息;具有虚拟校园游览功能;具有在线心理咨询功能。 |
套 |
1 |
√ |
|
支持的用户并发数不少于全校人数的10%。 |
8 |
校本选课系统 |
校本选修课数目满足相关要求,具有丰富的选修课网络课程资源 ,有选修课学分管理功能 。 |
套 |
1 |
√ |
|
|
9 |
名师课堂系统 |
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开设网络课堂、录制示范课,形成更多更好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网络课程和示范课分开共享。 |
套 |
1 |
|
√ |
视频制作至少使用标清制式,视频压缩采用 H.264 (MPEG—4 Part 10:profile=main,level=3.0)编码方式,码流率不低于1024Kbps,帧率不低于25fps,分辨率720*576(4:3)或 1024*576(16:9),封装格式采用MP4。 |
10 |
电子阅览系统 |
各类电子图书资源不少于5万册;中小学常见电子期刊基本具备;数字图书和期刊能在多种终端(笔记本、手机、平板计算机等)上顺畅浏览,下载和播放。如自建数字图书馆,应遵循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
套 |
1 |
√ |
|
支持的用户并发数不少于全校人数的10%。 |
11 |
学习资源 |
学校资源总量小学初中不低于50G(其中视频以外资源容量不少于30GB)高中不低于80G(其中视频以外资源容量不少于50GB),资源动态更新,每年更新的资源总量不少于5G。 |
套 |
1 |
√ |
|
积极利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各类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
三、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应纳入教育局对学校工作目标管理督导考核指标体系中。到2017年,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达标率100%,中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60%,高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20%;到2020年,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达标率100%,中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80%,高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40%。
序号 |
建设类别 |
应用能力描述 |
单位 |
数量 |
配备要求 |
备注 |
基本 |
选配 |
1 |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
教师和校长积极参加各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按要求修满必修学时,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 |
|
|
√ |
|
|
学校能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
|
|
√ |
|
|
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符合要求。 |
|
|
√ |
|
|
2 |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
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
|
|
√ |
|
|
3 |
教学应用能力 |
能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开展课外辅导等。 |
|
|
√ |
|
|
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和参加教学研讨。 |
|
|
√ |
|
|
能利用课件制作工具制作或改造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 |
|
|
√ |
|
|
能利用网络与家长、学生、同事、专家进行交流。 |
|
|
√ |
|
|
基本实现所有学科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
学科覆盖率 |
≥90% |
√ |
|
|
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现常态化。 |
|
|
√ |
|
|
绝大部分教师能够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
所占教师比例 |
≥90% |
√ |
|
|
积极开通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教师网络空间,并基于空间开展培训、教研、互动教学、在线辅导、教学评价等研修活动。每个教师都有一个虚拟的、彼此联通的个人教学空间。教师能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学习活动设计、教学任务安排等各种网络教学活动,并能对教学空间进行个性化设置。 |
|
|
√ |
|
|
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参加资源应用新星大赛、教师课件制作、论文评选等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并将活动成果积极上传至省级资源管理平台交换共享。 |
|
|
|
√ |
|
4 |
管理应用能力 |
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培训。 |
|
|
√ |
|
|
完成国家和省级统一部署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确保数据有效、完整。 |
|
|
√ |
|
|
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能使用各类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
|
|
|
√ |
|
5 |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
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和习惯良好。 |
|
|
√ |
|
|
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意识。 |
|
|
|
√ |
|
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
|
√ |
|
|
能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处理常见系统错误。 |
|
|
|
√ |
|
学生能够积极开通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在学校或家庭自觉应用信息技术利用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网络学习,包括查询资料、搜集与下载资料、收发教师和同学的邮件、网络交流、在线测试、选修课程等;自觉访问校园网、班级网站等进行自主学习或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能根据需要对学习空间进行个性化设置(功能配置、页面布局与样式设置等)。 |
|
|
|
√ |
|
学校开展信息技术相关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信息技术类比赛活动,如学生电脑制作、智能机器人竞赛、学生现场网页、手抄报竞赛、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等。 |
|
|
|
√ |
|
四、长效机制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有效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提升学校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
序号 |
配置内容 |
规格要求 |
配备要求 |
备注 |
基本 |
选配 |
1 |
发展规划 |
根据《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和所属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和保障要求等 |
√ |
|
|
2 |
组织机构 |
成立一把手牵头,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和商讨推进学校信息化相关工作。 |
√ |
|
|
中心校及以上规模学校或班级数达到12个的学校需要设立专门的业务部门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享受学校中层待遇;规模较小的学校由分管副校长或教导主任等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 |
√ |
|
|
3 |
制度保障 |
学校建立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各部门、成员职责明确,各负其责;教育信息化应用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 |
√ |
|
|
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安全管理,包括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健全;实行信息与网络安全校长负责制;有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网络安全的应急预案与机制。 |
√ |
|
|
4 |
经费保障 |
有与学校规模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经费,来源稳定;信息化经费能确保宽带租用、设施设备更新维护、教学资源(含网络资源)购置、人员培训和应用研究等费用支出。 |
√ |
|
|
公用经费用于信息化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0%。 |
√ |
|
|
公用经费用于信息化支出的比例不低于20%。 |
|
√ |
|
5 |
支撑服务 |
学校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专业信息化保障人员负责场室管理、设备管理、网络维护与安全管理、信息更新等工作。详见附表。 |
√ |
|
|
鼓励学校信息化技术支撑及维护服务外包。 |
|
√ |
|
附表: 信息化专业人员配备 信息化专业人员是指承担着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化软硬件系统管理维护、信息化培训等任务的专职人员,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学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承担的学校信息化支撑保障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认定的工作量(课时),由学校根据信息化专业人员实际工作量核定,使其享有与一线教师同等待遇。具体配备标准如下表:
序号 |
学校类别 |
信息化专业人员配备数量 |
单位 |
配备要求 |
备注 |
12个班以下 |
12-18个班 |
18-24个班 |
24-36个班 |
36个班以上 |
基本 |
选配 |
1 |
小学 |
1-2 |
2-3 |
2-4 |
3-5 |
3-5及以上 |
人 |
√ |
|
可根据需要适当提高配备数量。 |
2 |
初中 |
2-3 |
3-4 |
4-6 |
4-7 |
4-7及以上 |
人 |
3 |
高中 |
2-3 |
3-4 |
4-6 |
4-7 |
5-8 |
人 |
|